定期清洁保养:清洁是维护仪器性能的基础工作。每次测试完成后,需立即对试验杯进行清洁,先用专用清洁剂去除残留样品,再用蒸馏水冲洗干净,最后用软布擦干或置于干燥箱中烘干,避免样品残留结垢影响后续测试精度。每周应对仪器的样品室、点火电极、温度传感器等部件进行清洁,用柔软的毛刷或棉签清理样品室内部的灰尘和污渍,用无水乙醇擦拭点火电极和温度传感器表面,确保其感应灵敏。每月还需清洁仪器的散热孔和通风通道,防止灰尘堵塞影响散热效果,可使用压缩空气轻轻吹去灰尘。
关键部件检查与维护:定期检查各关键部件的状态至关重要。每周检查点火电极的位置是否准确,电极是否有氧化或积碳现象,若有积碳可用细砂纸轻轻打磨干净,确保点火顺畅。每月检查温度传感器的连接是否牢固,传感器表面是否有破损或污染,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或更换。每季度检查加热装置的加热均匀性,可通过测试标准样品的闪点来验证,若加热不均匀需联系专业人员进行校准或维修。同时,定期检查仪器的电缆线和接口,确保连接牢固、无破损,避免因接触不良导致仪器故障。
仪器校准维护:仪器的定期校准是保证测试准确性的关键。按照仪器使用说明书的要求,每半年或每年对仪器进行一次全面校准,校准项目包括温度控制精度、闪点测定准确性等。校准需使用经计量部门认证的标准样品,严格按照校准规程操作,校准完成后做好记录并粘贴校准合格标识。若在日常使用中发现测试结果偏差较大,应及时进行临时校准,确保仪器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。
环境与存放维护:仪器的存放和使用环境对其性能影响较大。仪器应放置在平稳、干燥、通风良好的实验室台面上,避免阳光直射、剧烈震动和腐蚀性气体侵蚀。长期不用的仪器,应切断电源,盖上防尘罩,防止灰尘进入仪器内部。每月通电预热一次,时间约 30 分钟,防止电子元件受潮老化。对于易损部件,如试验杯、点火电极等,应备用一定数量的备件,以便及时更换。
点火失败故障:若测试过程中点火系统无法正常点火,首先检查点火电极是否清洁,若有积碳或氧化层,用细砂纸打磨后重新测试。其次检查点火电极的位置是否正确,调整电极至标准位置,确保与试验杯盖的点火孔对齐。若仍无法点火,检查高压点火装置是否正常工作,可通过听声音或观察火花判断,若高压装置故障,需联系专业维修人员更换相关部件。另外,样品蒸气浓度不足也可能导致点火失败,需确认样品量是否符合要求、升温速率是否正确。
温度控制异常故障:当仪器温度显示不准确或无法达到设定温度时,先检查温度传感器是否连接良好,有无松动或接触不良情况,重新连接传感器后再测试。若传感器连接正常,检查加热装置是否工作,如加热丝是否断路,可通过万用表检测电阻值判断,若加热装置损坏需更换。此外,控温系统的参数设置错误也可能导致温度异常,应重新核对并设置正确的升温速率、目标温度等参数。若以上方法无效,可能是控温模块故障,需联系厂家维修。
测试结果偏差大故障:测试结果重复性差或与标准值偏差较大时,首先检查样品是否具有代表性,样品预处理是否符合要求,如是否去除杂质、水分等。其次检查试验杯是否清洁,若有残留样品会影响测试结果,需重新清洁试验杯。然后确认仪器是否经过校准,若校准过期或校准不合格,应及时进行校准。另外,实验室环境条件是否符合要求,如温度、湿度是否稳定,有无强气流干扰等,需改善环境条件后重新测试。
仪器显示屏故障:显示屏无显示或显示异常时,先检查电源连接是否正常,电源线是否有破损,插座是否通电,更换电源线或插座后再试。若电源正常,检查仪器内部保险丝是否熔断,若熔断需更换相同规格的保险丝。若以上措施无效,可能是显示屏或控制主板故障,应联系专业维修人员进行检修。